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2:37 点击次数:141
古往今来,凡有大成就者,常对《资治通鉴》推崇备至。
伟人教员曾研读十七遍,赞其“治国安邦之道尽在其中”。
然而,这部巨著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却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——我曾几度尝试,皆因不得其法而中途放弃。
直到近年才豁然开朗:问题并非出在书本本身,而在于我的阅读方法亟待升级。
顶多就是听个历史故事,至于历史规律就无从谈起了。
首先,你要明白《资治通鉴》是写给谁看?
书名这个问题太重要了,很多人都会忽略掉。
有着中国巴菲特之称的段永平曾经说他看书很少,因为真正值得他认真研究的书并不多,很多时候看个书名,看个目录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,因为一本书真正有价值的,就那么几句话,或者几个关键词。
《资治通鉴》是司马光写给封建皇帝看的,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使用,是一本帝王教科书。
资:帮助、借鉴。
治:治理、统治(特指国家治理)。
通:贯通、通观(时间上的连贯性)。
鉴:镜子、反思(引申为“以史为鉴”)。
《资治通鉴》这个书名的句式,确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倒装。
书名是将目的“资治”放在后面,将工具“通鉴”放在前面,并省略了“以”这个介词,形成了 “通鉴资治” 的结构。
它的正常语序应该是:“以通鉴资治”。
如果把这两个部分按正常逻辑组合,应该是:用(通鉴)来(资治),即 “以通鉴资治”。
所以你就明白了《资治通鉴》书名的含义是: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。
假如你明白了这个道理,那么恭喜你,获得新的技能。
接下来就是把这个技能用在其他书籍上。
看《君主论》,你就能大概明白这个本书也是写给君主的,讲述的也是国家管理,如何当一名好的君主。
大白话说,就是《论意大利国王的修养》,而尼可罗·马基雅维利写书的本意也正是如此。
看《罗马帝国衰亡史》,看到这个书名,你大致清楚这本书也是讲罗马帝国历史的,只是从衰亡的角度来讲述。
看《原则》,加上生活工作的原则的小标题,你更能明白瑞达里欧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了。
看《国富论》,原名是《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》,为了方便,就简写为三个字,其实原来的名字更能表达书籍主旨。
很多经典的书籍,都是如此的,书名就是主题,就是答案。
下次,去图书馆,书店,你可以留心一下,书籍名字的规律。
其次,你看不懂,是因为你的目标不明确
很多人看《资治通鉴》都是听别人说这本书很牛,很厉害!
然后也想去了解一下,结果发现根本看不懂。
兴趣减退了,看下去的动力也没有了。
下次又听说那个大佬称赞《资治通鉴》,就又找来看几页。
你要记住,兴趣只是入门的途径之一,目标才是登堂入室的核心。
小孩子都是兴趣为主,随意性很强,
成年人都是解决问题为主,目的要明确。
可惜,很多成年人看书还是以小孩子的方法来进行。
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的作者就反复提到要升级你的阅读方式,最高形式就是主题对比阅读。
同一个主题,看看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讲述的,不就是相当于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。
假如你听说过苏轼的阅读方法:八面受敌!
你就知道,原来读书高手使用的都是同一个逻辑:主题式、分层次、高强度的精读方法!
主题就是聚焦,就是先明确你的阅读目标!
拿到一本经典的书籍,不是从头到尾看一遍就可以了。
那是最浅层次的信息获取。
就是阅读小说,也是要看到背后的行文逻辑,情节布局!
如果是经典书籍,那就需要向苏轼学习:
苏轼本人曾用这种方法精读《汉书》:
第一遍:专攻“治道”(治理国家的道理)。
第二遍:专攻“人物”(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)。
第三遍:专攻“地理”(山川险隘、地名沿革)。
第四遍:专攻“官制”(官职的设立与演变)。
第五遍:专攻“兵法”(用兵之道和战例)。
中国人读书是很厉害的,可惜很多读书厉害的人不太愿意讲述。
因为读书也是一种技能,本质上是信息获取和提取,最终为达成目标服务的。
真正厉害的读书窍门,需要被点化!
这有点像某些古代秘而不宣的技能(如速记术、演讲术),近代才逐渐普及。
只要你用心,也一定可以掌握好这个技能。
越是成年人,越是要善于精读。
精读不是咬文嚼字,而是要善于关联起来。
以后会陆续讲到如何正确关联。
精读一本书,胜过一百本书!
再者,你的知识被割裂了,没有融会贯通。
我们都知道文史哲不分家,但是为了教学的方便,文学,历史,哲学是分开来讲述的。
教学是方便了,但是学习之人要打破这个人为设定的隔阂!
社会分工可以提升效率,并且很惊人!
在《国富论》中,亚当斯密谈到,如果让一个工人独立完成所有工序,他竭尽全力,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针,最多可能做出20枚。
如果10个工人进行了分工,每人只专门负责其中一道或少数几道工序。
结果怎么样呢?他们一天能够制造出高达48000枚针!平均每人每天生产4800枚针!
效率提上了成百上千倍,这就是分工的威力!
但是读书不是分工,而是缝制衣服。
阅读需要的是把各个学科的布料,缝纫成为一套衣服,一套体系。
光是衣服碎片,是无法完成衣服的穿衣职能。
很多人不停的加大硬盘,囤积知识,就是在搜集这些布料。
可惜布料很多,做不成衣服,没有功效也就是失去了意义了。
而厉害的设计师,能够充分运用布料,设计出来时尚衣装。
最后,你还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
初中时候要背诵四大名著有哪些?
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红楼梦》。
天天要背这个知识点,但是连书的封面都没看到过了。
好不容易找了一本《红楼梦》,结果好多看不懂,感觉贾宝玉太缺少阳刚之气了,就去问语文老师。
语文老师笑了说,一时半会讲不清楚,等你长大就自然懂了。
既然是经典,我相信必有很多好处,还是囫囵吞枣的看完了。
很多人读不懂《资治通鉴》的原因,表面上看是因为不知道古文的含义,不明白讲的是啥意思,实际上是眼界不够,思考不远,因为社会认知不到位。
也就是当初语文老说的一时半会讲不清楚。
最简单的例子,有多少人走上了领导岗位?
你周围,你认识的大领导有多少人?
很多人终其一生,都是在底层,被人管理着。
任正非也说过,能当领导的只是少部分人。
十几万人的大公司,最后能进入管理层的也就是十几人。
正如王者荣耀,一直都是青铜段位。
游戏可以通过反复练习,长时间摸索,爬出低分段位。
手游输了还可以再来一把,象棋是个木头块,输了在重来,但是社会给人的容错机会没有那么多。
底层人士一旦出错,可能一辈子都爬不出来。
等你爬出来之后,时代已经变了,过去积累的经验也都用不上了。
所以,你看老子道德经里面就讲述到了:太上,不知有之,其次,亲而誉之,其次,畏之,其次,侮之。
没有深厚的社会阅历,没有扎实的历史基础,是讲不出来这段话的。
真正明白这段话,并且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是海尔的张瑞敏。
在他的著作《永恒的活火》有着详细的讲述他管理的变化:以法家筑基,以道家破局!
所以,在阅读《资治通鉴》时候,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,对世界的运转,人物的起落,前后的因果有个基本的感性认知。
司马光在写事情时候,很多地方都是默认阅读者是已经知道的,省略了大段背景介绍。
搞不清楚这些背景,就很难读懂了。
愚笨的人都是自己闭门造车,非得把所有的坑都踩一遍,满是伤痕,然后说,我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了。
聪明的人,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,汲取经验,而阅读历史就是最佳的范本。
历史虽已尘封,但人性与规律古今相通。
阅读《资治通鉴》的最高境界,便是借助这部帝王之镜,来映照我们自身的处世与抉择。
认同此文,请点赞转发!
关注我,一起认知成长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